佛学常识

大庄严佛像

时间:2020-09-02 11:59:28 您是第0位浏览者

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,民间又称“鬼节”,佛教在这一天有盂兰盆会。这一天的确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日子,无论是传统的鬼节,还是佛教盂兰盆会、道教中元节,其核心宗旨只有一个,那就是为鬼带来便利,因为中国传统习俗重祭祀,而佛教、道教注重赦罪。我们通常称中元节为“鬼节”,意指百鬼夜行。鬼节的说法与我国古代祭祀习俗和鬼神信仰有很大关系。早在远古氏族时期,男女每逢月圆之夜都会在广场上集会,进行歌舞庆典。


传统鬼节、道教中元节、佛教盂兰盆节,这么多节咋都在七月十五?

传统鬼节、道教中元节、佛教盂兰盆节,这么多节咋都在七月十五?

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,民间又称“鬼节”,佛教在这一天有盂兰盆会。这一天的确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日子,无论是传统的鬼节,还是佛教盂兰盆会、道教中元节,其核心宗旨只有一个,那就是为鬼带来便利,因为中国传统习俗重祭祀,而佛教、道教注重赦罪。

一、七月至阴与“鬼节”

我们通常称中元节为“鬼节”,意指百鬼夜行。鬼节的说法与我国古代祭祀习俗和鬼神信仰有很大关系。早在远古氏族时期,男女每逢月圆之夜都会在广场上集会,进行歌舞庆典。

中国古人也有拜月的习俗,《礼记》记载:“七月立秋之日,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与西郊。” 农历七月十五左右又恰逢初秋,所以这一天拜月还有祈祷丰收的含义。秋天本是一个丰收的季节,但在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之后,秋天乃至中元节就有了新的解释。在阴阳家看来,七月是一年中由阳转阴的开始,七月十五满月这天,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就说:“积阴之寒气为水,水气之精者为月……月者,阴之宗也。”

而“鬼”这个概念,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很早。《礼记》曾说:“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鬼,先鬼而后礼。”此时的鬼,并没有后世鬼的邪恶色彩,鬼音同归,实际上就是指人死之后魂魄之所归,所以先秦时期有招魂的传统。楚国最迷信鬼神,而楚国最重视春、秋二祀,而秋祀就在七月,楚人在这天大祀鬼神。

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之后,七月专门变为鬼的日子。而后来道教产生,在道教的影响下,民间产生了这样的传说: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,到阳间觅食,享受人们的供祭。而在七月最后一天,鬼门关就会关闭,群鬼必须返回。因此七月十五阴气最重的一天,是世间鬼最多、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天。所以这天在民间习俗中,百姓不仅要在家中设置贡品,等待祖先的鬼魂享用,还要在野外设置贡品,让孤魂野鬼享用,避免他们在世间作祟。同时这天要在路边点火给鬼照明,这天晚上不准外出,以避免厉鬼的袭击。

地藏菩萨彩绘佛像

二、佛教的盂兰盆节

中元节还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。佛教在农历七月十五有盂兰盆会,盂兰盆是梵语“解救倒悬”的音译。据《盂兰盆经》记载,有个名叫目连的人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变成饿鬼,于是他用钵盛饭给他母亲吃,但是食物还没有入口,就统统变成火炭,并不能缓解他母亲的痛苦。

于是他便向佛祖求教,佛祖对他说:“你母亲生前所犯的罪孽太沉重了,不是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救赎的,你需要借助十方高僧的力量,在七月十五日那天,你应当为处在厄运中的父母,准备百味和五果放在盘中,供养众高僧,然后我让众高僧一同进行念经颂法,为你的母亲祈愿,你的母亲就可以进入禅定而受食,到时候就可以脱离饿鬼之苦。”目连照做,果然心愿达成,让母亲能够饱食一顿。随后目连便向佛祖请求道,但凡弟子孝顺者,能不能都为他们的父母设置盂兰盆,佛祖说很好。

佛教传到中国之后,盂兰盆会开始传播开来,早在魏晋时期,就有多种形式的盂兰盆会。到了南朝时,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教,他甚至为了供奉佛祖而三次舍身于同泰寺。于是他将七月十五这天的盂兰盆会正式改为盂兰盆节,并且对其仪轨进行了详细规定。梁武帝在同泰寺时就曾设盂兰盆斋。受皇帝的影响,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纷纷效仿。梁武帝曾梦到神僧托梦说道:“六道四生受苦无量。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。”于是梁武帝作水陆斋,举行盛大的活动,在水陆斋上,“一礼灯烛皆明,再礼宫殿震动,三礼天上雨华”。

到了唐代,武则天把佛教视作自己当皇帝的合法依据,便十分重视盂兰盆会。武则天不愧为一代女皇,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教结合在一起,极力宣扬盂兰盆节所带有的孝道色彩。到了唐代宗时,曾命令数百人在盂兰盆节这天陈设佛像、诵经,谓之为“道场”。唐代的盂兰盆节可谓十分热闹。但到了宋代,随着三教合流,佛教意义的大型盂兰盆会基本只保留在一些寺院中,民间所遗留的盂兰盆会传统,大多是进行祭祖活动。

三、道教与中元节的定型

中国古代有三元信仰,这源于道家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思想。在中国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三元,分别代指天、地、水的说法。东晋时期,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》中提到了“上元一品天官、中原二品地官、三元下品水官”。这种说法是在三元的基础上附会出的三官思想。

东汉末年,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,社会十分黑暗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,在思想上需要寄托,道教便应运而生。当时流行于世间的《太平经》和《周易参同契》,宣扬“天地人”三合便可缔造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。当时道教行事就是借用三官的名义来进行施道布教。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熹平中……请祷之法,书病人姓名,说服罪之意,作三通,其一上之天,著山上,其一埋之地,其一沉之水,谓之三官手书。”这讲的是一种治病方式,就是病人将自己的病情写在符纸上,一份飞上天,一份埋在地里,一份埋于水中。三官收到祈求后便会降福。

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》,这本经书实际上是将《盂兰盆经》中佛祖和目连的故事进行再版,直接将主人公替换为原始天尊和太上老君,很明显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响。故事中讲道教徒看到地狱的惨状之后便向天神求救,方法依然是借助四方圣人的力量,在各方圣人施救之后,向他们献上世间的珍稀之物。

与此同时,这部经书还规定了三元之日分别由三官所执掌。上元日正月十五日,“上元左府主生,生太阳火官考”;下元日十月十五,“下元右府主死,死太阴水官考”。上元、下元既然分别执掌生死,那么中元所执掌就是涵盖生死,执掌“一切地狱囚徒罪福之事”。整体而言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分别执掌天界、地界和水中,在其掌管的三元日,分别要进行赐福、赦罪和解厄。因此三元之中,地官对人的命运执掌是最为重要的。而在七月十五日这天,地官会解救一切生灵,涵盖饿鬼、囚徒、不敬不忠不孝不礼之人。

唐代皇帝标榜为老子的后代,大力推崇道教,于是将道教的三元节日规定为法定节日,这三天全国上下都要进行斋戒活动。在唐代,中元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。

中元节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。七月十五的具体节俗在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之前就有滥觞。我国的先民自古就有秋祀和鬼神信仰的传统,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之下,七月十五被打上了阴气浓郁、百鬼夜行的印记。而在佛教教义中,这一天恰巧也是拯救鬼魂的盂兰盆节。道教模仿佛教的教义,与三元、三官思想相结合,构建出了“地官赦罪”的理论依据。虽然今天中元节的仪式性变弱,但我们仍然能从中体察中国人尊重传统、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情怀。



公司简介:

莆田市大庄严佛像工艺有限公司是专业的铜雕佛像,铜雕神像,生漆脱胎佛像,玻璃钢佛像生产厂家,有需要订制脱胎佛像,铜雕神像,铜雕佛像,玻璃钢佛像的高僧大德请来电咨询,本司铜雕佛像,铜雕神像,生漆脱胎佛像,玻璃钢佛像产品工艺精甚、质优价廉,欢迎选购!咨询电话:18250514111
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没有帮助,请留言告诉我,我们一起进步。 此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
分享到
  • 微信好友
  • QQ好友
  • QQ空间
  • 腾讯微博
  • 新浪微博
  • 人人网
版权所有 © DzyAr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,备案号:闽ICP备10206874号